每年盛夏,青春的脚步总会叩响望牛墩的大街小巷。自“七夕贡案”于2007年被列入广东省级非遗名录,其独特的魅力便如磁石般吸引着一波又一波青年学子。他们带着青春视角与现代技术,为这项扎根牛郎织女传说、融合雕刻刺绣、以废旧物料为制作原材料的“赛巧”古老风俗注入澎湃生命力。

时间回拨到去年盛夏,各村里,巧妇巧男们也手指翻飞,忙碌着制作七夕贡案。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的“共望星河”实践队,穿梭各村的贡案制作台之间,他们带着笔记本与相机,围着老艺人问东问西,我们来看青年一代是如何把蒜衣、蛋壳变成文创上的符号,又是如何让牛郎织女的传说长出青春的翅膀。

广东财经大学“共望星河”实践队队员队长,李思莹:在创作这个IP之前,我们对于七夕文化只停留在牛郎织女的故事,对于其他的传统习俗并没有这么了解,我们队伍通过实地调研,参观水乡记忆馆,采访当地的贡案传承人等,加强我们对望牛墩七夕文化的了解。我们基于牛郎织女的传说,融入了望牛墩地域特色,设计出具有望牛墩特色的“望小织”和“望小犁”。目前已推出盲盒冰箱贴、帆布袋、钥匙扣、扇子、贴纸等文创产品。

“望小织”与“望小犁”这对IP形象——少女“望小织”头顶“蒜衣作莲”,裙裾是“丝布兰花”的绚烂,手执“蛋壳灯”;少年“望小犁”倚靠水牛,竹笛清音似穿透时光。石桥既是鹊桥,亦是望牛墩水乡的倒影。

广东财经大学“共望星河”实践队队员,黄菲青:作为土生土长的望牛墩人,从小参与七夕活动,那些经历对我的IP设计影响深远。我们把望牛墩七夕熟悉的场景、故事中的典型元素,用现代设计手法重新组合,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,让看到这个IP的本地人能瞬间唤起童年回忆,产生情感共鸣。再者,这个IP可以运用在旅游宣传方面,打造望牛墩七夕文化旅游品牌,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,带动地方经济发展,也让七夕文化传播得更远 。

今年,广东财经大学的“望曦创兴”实践队接过传承与创新的接力棒。他们以打造“乞巧IP”、“望牛墩青年IP形象”文化品牌为核心,计划开发主题微形象、微漫画,推出“乞巧四件套”和“望牛墩青年文创产品”,让非遗传承既守匠心又接地气。

广东财经大学的“望曦创兴”实践队队长,黄佩珊:我们团队的创新点很明确:前辈们是文化的“存档者”,我们想当“激活者”。核心就是一件事:让望牛墩七夕从“长辈讲的传说”,变成小朋友能玩、年轻人想参与、所有人都觉得“与我有关”的温暖记忆——就像看着那些捏黏土的小手,你会相信,这座桥,永远有人接着搭下去。

青春一代用脚步丈量非遗的厚度,更用创意和数字技术点染其未来。那些被光影重新讲述的故事、被赋予时代感的创新IP、被数字赋能的互动技艺,都在有力地宣告:真正的传承,从不在故纸堆里沉睡,而在每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中,熠熠生辉,照见未来。


记者:梁婷婷 黄金辉


返回
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