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5日(四月初八),望牛墩镇芙蓉沙村的起龙仪式传统而隆重。一座木质龙头昂首向天、双目如炬,引得人群赞叹。谁也想不到,这个重达70斤的“老龙头”曾多年躺在芙蓉沙村旧会堂的砖瓦堆里,被虫蛀得千疮百孔。而赋予它新生的,正是起龙仪式中“请龙头”队伍的一员梁鸿顺——一位痴迷龙舟文化的手艺人。

梁鸿顺是十里八乡有名的“龙舟迷”,村里人都叫他“阿顺”。2020年夏天,他接到一通电话,说村里会堂翻新,施工队在砖渣堆中发现了一个被掩埋的老龙头。龙头木质腐朽,虫蛀痕迹明显,部分轮廓已被磨损,但它依然是村里现存最古老的龙头之一。

梁鸿顺:“这个龙头被砖渣埋了,翻过那些砖渣就见到它被砖渣埋着,我翻起砖渣就抱它出来,它埋的时间比较长,里面有虫蛀、有腐烂的,如果我再不去处理的话,这个龙头可能会保管不善,以后都可能没有的了。”

修复龙头不是易事。阿顺并非专业匠人,只是因常年收藏龙舟工艺品,耳濡目染了一些技艺。没有专业工具,他就用最普通的木工刀具;没有经验,他就跑到附近船厂偷师学艺,从制船到修复龙头,每一道工序都认真学习。

阿顺与龙舟工艺的结缘始于2018年,也是那个时候成立了个人工作室“芙蓉堂”,收藏一些手作匠人的龙舟作品。因痴迷传统技艺,他跑遍东莞、浙江等地,收藏龙头、观摩雕刻,甚至请求师傅们拍摄制作过程。这份执着带来的长期积累,让他在修复老龙头时多了几分底气。

梁鸿顺:龙头做到最后,眼睛上色的时候,一上完之后就非常有精神,(觉得)这个龙头自己修复成功了,很有成就感,也很有满足感。

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,阿顺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。他用一双非专业的手,默默地守护那些珍贵的老手艺,让传统文化如同那重生的龙头一样,永远睁着明亮的眼睛,注视着未来。

如今,修复好的龙头被阿顺精心保管,村委会也计划将其作为文化纪念品展示。在他看来,龙舟不仅是比赛的工具,更是一方水土的象征。

梁鸿顺:其实我觉得扒龙船很振奋人心,你赢了会很高兴,起码要给更多年轻人要懂得传统的文化是怎样的,现在的龙舟文化是怎样的,他们会有这个认识。

在望牛墩,龙舟不仅是一项运动,更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。而像阿顺这样的手艺人,正是这条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摆渡人,他们用双手连接过去与未来,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。


(记者:梁婷婷 黄金辉)


返回
顶部